石墨烯

摘要:
石墨烯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使其成为理想的储能材料。因结构精确可控、易实现规模化制备,3D 打印石墨烯材料有望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本文全面综述了 3D 打印石墨烯制备技术及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。石墨烯墨水的黏度和可打印性是实现石墨烯 3D 打印的制约因素。实现工艺简单、浓度可控、无黏结剂石墨烯墨水的规模化打印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。石墨烯超级电容器、锂硫电池、锂离子电池等储能元件的一体化打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

1. 3D 打印石墨烯研究进展

石墨烯纳米片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二维晶体,6 个碳原子以 sp² 杂化方式构成蜂窝状晶格。其特点包括:

  • 超高强度

  • 高热导率

  • 高透光率

  • 巨大比表面积(>2500 m²/g)

  • 极高电子迁移率(200000 cm²/V·s)

这些优异性能使其成为储能材料(电池、电容器等)的理想候选。

然而二维石墨烯易堆叠,导致性能下降。因此发展 3D 石墨烯结构成为关键,其多孔结构有利于:

  • 增加离子接触面积

  • 提升离子/电子传输效率

但 3D 石墨烯的大规模制备仍面临挑战。

目前 3D 石墨烯制备方法主要包括:

  • 模板法(CVD、水热、电沉积等)

  • 非模板法(抽滤、水热凝胶、蒸发等)

均难以兼顾“可设计结构”和“规模化量产”。而 3D 打印技术成为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。


1.1 3D 打印聚合物/石墨烯复合材料

早期研究将石墨烯加入热塑性聚合物作为导电添加剂,通过 FDM/喷墨打印获得复合材料。

主要挑战:

  • 石墨烯易团聚

  • 高含量石墨烯降低可打印性

  • 复合材料电导率受限

尽管如此,通过喷墨打印、改性分散、聚合物黏结剂技术,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与结构完整性。


1.2 3D 打印低浓度氧化石墨烯

使用 GO(氧化石墨烯)打印,可实现无黏结剂的 3D 打印,例如:

  • 微尺度 GO 纳米线打印(直径 150nm)

  • 冷冻铸造 + 喷墨工艺打印宏观 3D GO

打印结构经还原(热/化学)得到还原石墨烯。

优点:

  • 保持石墨烯本征导电性

  • 可实现轻质多孔结构

局限:

  • 工艺复杂

  • 温控要求高

  • 无法大规模产业化


1.3 3D 打印高浓度氧化石墨烯

当 GO 浓度大于 13.35 mg/mL 时呈现类液晶特性,具备良好黏弹性,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3D 打印。

代表性成果:

  • 20–85 mg/mL 的 GO 墨水可直接喷墨

  • 形成结构精确可控的 3D 石墨烯

  • 高电导率

  • 轻质可压缩(承重比高达 16100)

这种方法被认为是 最具产业化前景的 3D 石墨烯制备技术


2. 3D 打印石墨烯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

3D 打印石墨烯在以下储能器件中表现突出:


2.1 超级电容器

3D 打印石墨烯作为电极材料具有:

  • 高比表面积

  • 快速离子传输

  • 超高电导率

  • 卓越循环寿命(>10,000 次保持 95% 容量)

代表性能:

  • 比电容:4–124 F/cm³

  • 体积能量密度:4.4 mWh/cm³

  • 体积功率密度:42 kW/cm³


2.2 锂离子电池

通过 3D 打印可直接打印:

  • 正极(LFP/石墨烯)

  • 负极(LTO/石墨烯)

  • 隔膜

  • 固态电解质

电池整体打印成型。

性能(10 mA/g):

  • LFP 正极:168 mAh/g

  • LTO 负极:184 mAh/g

  • 全电池:117 mAh/g

性能优于常规制备方法。


3. 结束语

3D 打印石墨烯兼具:

  • 高电导率

  • 可设计结构

  • 可规模化

  • 适用于多种储能器件

未来发展方向:

  1. 高浓度 GO 同步还原打印技术

  2. 无黏结剂、可控黏度石墨烯墨水开发

  3. 储能元件一体化结构打印

  4. 应用扩展:锂硫电池、燃料电池、太阳能电池等


📝 来源

材料工程网(侵删)
原文地址:http://html.rhhz.net/CLGC/html/20171218.htm